《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上线:沿着日常小径走向文学天地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上线:沿着日常小径走向文学天地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2-04-22 14:35

  原标题:《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上线:沿着日常小径走向文学天地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工人日报客户端电  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他主理、创办的木垒书院,已成为一面聚合艺术家的旗帜,燃起了乡村的新生。老友洪启,词曲作家、诗人、歌手,被权威乐评人称为"民歌的理想主义者",又一次来到了木垒书院……

  4月21日起,时隔两年,纪录片导演王圣志团队制作的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和优酷视频联合献映。延续第一季基调和风格,《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依然从朋友的拜访切入,文学家敞开精神世界,两人一同在与文学家创作发生密切联系的地方游弋,在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来回穿梭,给予观众真实具象的文学思考与丰厚细腻的人生体悟。

  “每一个写字的人,都有终老之地。每一颗思索的心,都有栖息之处。”中国先锋派作家马原在《文学的日常》第一季中如是说。这两句话道出了不少献身文学、热爱文学的人的心声,亦恰合了《文学的日常》的基调:不追求对文学家、文学作品做高深的解读,而是打开文学家看待万事万物的窗口,让我们可以沿着他们的日常小径走向文学的天地,疗愈自我、安放灵魂。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有六位文学家和他们的朋友现身:刘亮程&洪启、于坚&虎良灿、李修文&韩松落、双雪涛&史航、李洱&张清华、陈彦&陈小朵。他们畅游于更广阔的天地:到乌鲁木齐的牧场上放歌,于敦煌的漫天黄沙里弹吉它,去建水走一趟三百年历史的百拱桥;他们徜徉于鼎沸的烟火人间:钻胡同跟大爷们话当年,蹲路边与牧羊人闲话,入城中村和打工人扯家常……

  作为“第三代诗歌”代表性人物,于坚的一句话,让我们看向云南建水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天缘桥时,呼吸都变轻了。来拜访他的是虎良灿,昆明老虎文化顾问机构和老虎图书的创办者,曾是云南电视台《读书》主持人、制片人。

  李修文,20多岁时凭借《滴泪痣》《捆绑上天堂》等小说一炮而红,十多年后又以《山河袈裟》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这个道地的湖北人,却以西北为自己的“圣殿”。这次他和好友、作家韩松落,相约同游甘肃。

  双雪涛是电影界新晋倍受追捧的当红作家。这位80后已有诸多荣誉加身,但他的生活调子如旧:按部就班写文,闲来踢球、到胡同里串门、打两局台球。对于市井民生,他有自己的观察和体悟,笔下书倾诉的往往是底层小人物的浪漫主义。忘年交、编剧史航说对他不必“轻拿轻放”,“他创作世界里的一个基石叫平等”。

  李洱被认为是中国先锋文学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年少时以《花腔》成名,十多年后以《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副主任的他,和老友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相约在了文学馆——李洱心灵中的故乡。

  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女高音陈小朵千里来到西安,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彦带她逛的第一站不是什么高雅之地,而是西八里村,一个城中村。陈彦身份够高、光环够闪,但他出入村民家中,如访左邻右舍。在他看来,这些底层劳动者有着精神的高光,是他创作的源泉。

  用文学照亮日常,以思想反刍生活,《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澡雪精神待君同行。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