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唯流量”乱象刻不容缓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流量靠“刷”,人设靠“造”,评论靠“控”,口碑靠“营销”

治理“唯流量”乱象刻不容缓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9-04 09:49

  原标题:流量靠“刷”,人设靠“造”,评论靠“控”,口碑靠“营销”(引题)

  治理“唯流量”乱象刻不容缓(主题)

  【热点观察】

  从郑爽代孕、偷逃税到吴亦凡涉嫌强奸被捕,再到张哲瀚参观靖国神社,近一段时间,数位娱乐圈流量明星接连翻车,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一向被粉丝热捧的“完美偶像”竟然劣迹斑斑,精心打造的人设原来只是伪装的华丽皮囊。在吴亦凡已经被公安机关拘留的情况下,竟然有大批粉丝在网上疯狂“洗白”,一系列令人无语的疯狂举动,暴露出年轻人的畸形化审美以及“饭圈”追星的种种问题。

  明星横空出世:流量靠“刷”,人设靠“造”

  流量时代,常有一些莫名爆火的小鲜肉突然走进人们的视野。长时间以来,不认识“流量明星”还被认为是落伍的表现,一些老戏骨在综艺节目中坦言“没听说过某人”甚至被骂上了热搜。一些奇怪的现象令人费解:某某小鲜肉毫无征兆地横空出世,刚出道就有人在各个网络平台追着喊“某某勇敢飞,我们永相随”。而这样的现象竟然已经普遍化。

  流量明星微博转发量动辄百万、千万,甚至过亿,靠软件刷流量的乱象被戳穿,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设接连崩塌……近年来,关于明星流量造假、人设崩塌的新闻常常登上热搜,文娱圈的遮羞布也被一点点揭开。

  围绕流量明星形成的庞大产业链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大量新晋明星的成长之路依托粉丝运营和公司公关,形成套路化的模式:流量靠“刷”,人设靠“造”,评论靠“控”,口碑靠“营销”。粉丝运营部门负责买粉、买热搜,组织粉丝打榜、应援、反黑等;而公关公司则从媒体宣传、网站评分、控评等方面为流量明星舆论造势、扫清障碍。流量明星直接关乎巨大而复杂的商业利益,往往成为商战的棋子。围绕流量明星展开的番位之战、粉丝骂战、恶意攻击等一系列低俗野蛮的“饭圈”乱象屡见不鲜。

  “饭圈”乱象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文娱行业乱象。上综艺、炒作、刷数据,小鲜肉经过资本的运作,摇身变为流量明星,再通过跨界在各领域刷脸,逐步被包装成多栖“小花”“小生”,文娱圈逐渐演化为靠资本不靠作品的行业闭环,行业生态越来越无序。大量小鲜肉主演的影视剧,一边是评分持续走低,一边是热搜不断;一边是毫无口碑可言,一边是利益方赚得盆满钵满。这种毫无逻辑,违背文艺作品发展规律的现象竟然长期存在。而由此引发的“天价片酬”“阴阳合同”“数据造假”等现象也是屡禁不止。

  透过现象看本质,流量靠“刷”,人设靠“造”的造星模式传递的是一种通过造假不劳而获的不良价值观,更是一种人为控评干预文艺评论的错误导向。“饭圈”变怪圈,乱象成常态,不仅会严重破坏文娱行业生态和网络环境,更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不可逆的误导。

  狂热追星、无底线应援:畸形审美暴露美育短板

  “吴亦凡事件”后,网络上曾掀起一波“洗白”巨浪,一批粉丝号和营销号无知地叫嚣着“谁还不犯点错啊,我就不脱粉”;而在此之前竟然还有一些演员、编剧等为其违法失德行为站台“洗白”,公开发表违背伦理、不讲公德的言论,造成了极端不良影响。这种畸形审美和价值观暴露出美育短板以及社会监管的不足。

  狂热追星的表象之下,粉丝号和营销号的刻意误导影响巨大,造就了一批是非不辨、美丑不分的“脑残粉”。就在去年,网上曝出不止一位老师组织小学、幼儿园班级的学生录视频为流量明星应援。视频显示:老师问“某某是我的谁?”学生齐声应答“男朋友。”追星本身并没有对错,然而这样的越界行为显然是极不妥当的。如今,不少学生说起梦想,直言“想当明星,挣大钱”,这显然背离了我们一直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了追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和“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年轻教师尚且为了追星而不顾师德和职业道德,我们又如何要求孩子们理性追星,树立远大理想呢。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大量年轻粉丝包括未成年粉丝省吃俭用或者拿着自己的压岁钱为偶像打榜,为了应援,买了牛奶倒沟里……当类似不良现象无序蔓延的时候,有必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未成年人发现美、判断美和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追星。近日,有媒体通过视频呈现了40多年前的“追星现场”,当时的年轻人也是拿着笔记本求签名、求握手,见到偶像同样难掩激动之情。但是,同样是追星,他们追的是物理学家周培源、数学家陈景润、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等。曾经,多少孩子在梦想一栏中填上了“科学家”“数学家”“医生”“航天员”“军人”“老师”……如今,多少孩子把“当明星,挣大钱”视为最高理想!这是应当反思的事。

  部门监管、平台担责:还青少年清朗的成长空间

  为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中央网信办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重拳出击解决“饭圈”乱象问题。《通知》要求,取消所有涉明星艺人个人或组合的排行榜单,严禁新增或变相上线个人榜单及相关产品或功能。仅可保留音乐作品、影视作品等排行,但不得出现明星艺人姓名等个人标识。优化调整排行规则,不得设置诱导粉丝打榜的相关功能,不得设置付费签到功能或通过充值会员等方式增加签到次数,引导粉丝更多关注文化产品质量,降低追星热度。

  成长中的孩子看到什么就会学什么,偶像往往是他们的榜样和人生向导。教书育人,网上课堂是重要阵地。互联网的信息爆炸、恶趣味的泛滥和资本对互联网的操控导致了畸形审美,畸形审美则会导致畸形价值观。网络“大扫除”刻不容缓。

  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持续采取行动,加强管理。教育部、中宣部曾联合发文,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正确看待影视从业人员,不盲目追星。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关闭违法网站,清理违法违规账号群组,为广大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上网环境,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前不久,中央网信办加大监管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督促网站平台调整产品导向和功能设计,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和引导粉丝群体理性追星,通过深入清理涉粉丝群体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对问题群组、不良话题和部分网友的狂热行为起到了降温作用。

  网络空间和“饭圈”的良性发展,需要常态化的管理和规范措施,相关平台必须对乱象负责,真正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如针对粉丝群体聚集的社区、群组等,网站平台应进一步优化产品功能,升级管理策略,逐步压缩粉丝群体非理性追星空间,通过取消诱导粉丝应援打榜的产品功能、完善粉丝群圈管理、限制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活动等方式,强化榜单、群圈等重点环节管理。在相关部门的专项整治和制度化规范下,网络平台要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擦边球行为,严格限制与粉丝文化密切相关的偶像养成类节目、选秀节目等,尤其要严格控制投票环节设置,不断加强平台“水军”“黑粉”治理,强化价值引领,加强对粉丝群体的正向引导。

  清网行动加上家庭、学校、社会的正确引导,才能真正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成长空间,形成正确的审美和价值观。近日,一位靠作品赢得人气的流量明星形容艺人与粉丝关系的说法很有启发性,“‘追星’好像普遍被定义成追逐某种闪耀,但我认为艺人与粉丝之间从来不是从属关系,没有高低,而是一种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良性‘竞争’关系”。

  (作者:柳杨,系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