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成创作“新风口” 现实生活是最鲜活的灵感“泉眼”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脱口秀大会4》主张“人人都能讲五分钟脱口秀”,五分钟后靠什么续航?

脱口秀成创作“新风口” 现实生活是最鲜活的灵感“泉眼”

来源:文汇报
2021-09-03 08:54

  原标题:《脱口秀大会4》主张“人人都能讲五分钟脱口秀”,五分钟后靠什么续航?(引题)

  脱口秀成创作“新风口” 现实生活是最鲜活的灵感“泉眼”(主题)

  近期节目中,来自各行各业的“素人”选手从真实场景多维度切入,直击生活“热点”“痛点”“爽点”,风趣解构众生相。交警、医生、魔术师、设计师等选手将行业积淀的段子信手拈来,“幽你一默”。正如《脱口秀大会》总导演谭晓虹所说,“热爱把脱口秀行业变成风口”,从这届选手带来的启示来看,始终扎根生活、尝试新的输出,而不是套路化生造雷同段子,才能赢得Z世代的同频共振。

  文汇报记者 许旸

  “还是生活最幽默”,正在热播的第四季《脱口秀大会》打出这条slogan(意为“标语”),也可视作综艺团队应对“创作焦虑”时抛出的一剂解药。从前几期节目“笑果”来看,一批新鲜面孔的锐意表达,极大拓宽了本土脱口秀表演的文本丰富性,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新手、取材广阔天地的段子,频频登上热搜。深凿生活这口鲜活幽默的“泉眼”,脱口秀“火”出了圈,成为语言网综和演出的“新风口”。

  许多观众记住了在外滩执勤被问路的交警、在亲戚群因“伪科普帖”哭笑不得的癌症生物学家、自带“社恐”属性的北京大学创意写作硕士、不甘于只写代码的程序员……节目总编剧李诞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人人都可以当五分钟脱口秀演员”,这固然道出了脱口秀接地气的一面,但从新老选手同台竞技之激烈程度来看,我们有必要追问下去:那五分钟之后怎么办?笑声靠什么续航?

  毕竟在主打“高密度创意输出”的喜剧内容产业, “还能更好笑吗”简直如魔咒般高悬选手心头。 “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人可以讲五分钟脱口秀的说法是成立的,但在剥离个人经历之后,个体能否对社会与人性有持续的巧妙洞察,才决定其脱口秀之路走多远。”评论家韩浩月曾指出,脱口秀演员要突围“五分钟怪圈”,过度依赖讲述“小我”显然捉襟见肘,不妨从公共领域与“大我”息息相关的现实话题中寻找灵感,持续输出观点。由此,我们期待:随着“一票难求”的脱口秀开放麦不断迸发出蓬勃生机,这一新兴文艺样式能在Z世代喜闻乐见的语境下持续焕新,让你我哈哈一笑之余有所触动、共鸣和思考。

  “素人”面孔涌入脱口秀赛道,多视角风趣解构生活

  舞台上,参加了四季《脱口秀大会》的Rock指着选手席上的新人叹息: “总有这么一帮年轻人撵着你,鞋都给你踩掉好几次了。”

  这份“心有余悸”源自“新人凶猛”的冲击力——各行各业的“素人”选手从真实场景多维度切入,直击生活“痛点” “爽点”,风趣解构众生相。交警、医生、魔术师、设计师、街舞主持等选手将行业积淀的段子信手拈来, “幽你一默”。

  比如,连上14个热搜的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交警支队黄俊,得到全场领笑员拍灯支持与演员观众的起立鼓掌。黄警官的“包袱”来自工作日常——被小学生问到无奈选择“报警”、开发出“代驾”的“谐音梗”、用地道英语应对佯装听不懂中文的外国游客……观众们被逗得前仰后合,笑声中既是对一线基层奋斗者专业能力的信任认可,也透着对城市治理背后软实力的安全感。

  凿得够深,泉水才够活。邱瑞吐槽“北漂”租房遭遇的奇葩经历和奇葩户型时, “一句一个梗”,钻石房、梯形卧室、三角形卫生间, “要测量房间面积还得借助辅助线” “被一个墙角堵在了一个墙角”等极具辨识度的表达,从同质化吐槽中脱颖而出。领笑员从他身上看到“马三立式的深掘型创造能力”——拿着一个小事,能无限地往下延展。

  令人印象深刻的“宝藏新人”还有幼年曾患神经系统疾病的小佳,“小时候父亲问我长大想干吗?我回答:想当个笑话。”心酸的“双关”背后,是小佳对自身不完美的接纳,“对脱口秀演员来说,不好笑,才是最大的缺陷。”他没有深陷泥淖,而是勇于从跌跌撞撞的经历中提纯自我疗愈的金句,也深深打动了观众。

  把“一地鸡毛”加工成爆梗,靠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共情

  如果说新人首秀自带“人设红利”,擅长把“一地鸡毛”加工成爆梗, “王建国张博洋”等老将的疲软乏力,则暴露了脱口秀持续输出高质量段子的困境。上一季冠军王勉心有戚戚: “新演员上场一般自带人设光环,有新鲜感,但老选手的话题会越来越少。”就像表演者不能一直拿外貌说事儿,有关家人、伴侣的梗第一次听新鲜,重复讲就审美疲劳了。

  因此,脱口秀表演远非表面看上去那般嘻嘻哈哈,插科打诨、调侃戏谑都是学问,哪个笑点在何处铺垫或引爆,堪称精确到秒的工业制作;更不用提肢体语言上的精心设计、麦克风摆放的位置等细节。几位领笑员不遗余力为观众“科普纠偏”——创意是智力活儿,也是体力活儿,归根结底还是苦力活儿。脱口秀的文本写作,也需要研究创作规律,精心打磨结构,最好有“起承转合”的完整度。

  以高学历选手鸟鸟为例,创意写作出身的她写道——如果武松从面前路过,都会纠结:我应该叫他武老师,还是松哥?叫武老师就太疏远了,叫松哥又好像太过于亲切……生动勾勒出社恐症患者的内心。她还把外向与内向的人分别比作太阳和月亮, “白天太阳是活力四射的,只要有太阳在,没人看得见月亮;而到了夜晚,太阳休息了,月亮还亮着,因为它在琢磨白天的事情,根本睡不着觉。它在想,我可能还是应该叫他武老师。”点题之余,完成了一个漂亮的callback(脱口秀术语,意为“扣题”技巧)。她显然深谙文学输出技巧、罗生门式叙事结构, “好像诗人在读诗”,为表演增加了喜剧层次。

  可喜的是,新一季《脱口秀大会》显示出兼容并蓄的吸纳力。除了融合创意写作、科普、乐器表演,相对小众的漫才也因脱口秀进入大众视野。源自日本的漫才类似中国对口相声,通常一人负责严肃找碴,另一人则是较滑稽耍笨的角色,大部分笑话围绕在两人彼此间的误会、双关语和谐音字。新亮相的漫才组合“肉食动物” “橙色预警”,将外卖、相亲等题材加工成你来我往的逗趣,令人耳目一新。

  从淘汰赛选定的“心理健康” “职场瓶颈”等话题来看,好的脱口秀表演展现出对现实议题的强大共情能力,绵里藏针远胜于枯燥说教,穿透荧屏与网络,抵达观众的内心。正如网友点评:谁说脱口秀演员不用“走基层”?困在屋里闭门造梗必然无法保持表达的锐度与新意。当生活里的不甘、不解、不易,被自嘲、自黑、解构,既离不开艺术与生活的辩证法智慧,也考验着创造者于细枝末节中发现素材、观照社会情绪的能力。

  给予新人更多成长空间和时间,脱口秀产业未来可期

  广纳新人、拥抱跨界,透着脱口秀行业满满的“求生欲”。线上综艺热热闹闹、线下开放麦门票“秒空”,从训练营编剧培养到节目呈现,再到商业变现,脱口秀努力打造一条成熟的产业链,给予新人更多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以位于上海的脱口秀头部厂牌笑果文化为例,年轻新潮的驻场演艺空间正不断激活都市文化消费,演出数量和上座率领跑全国;9月起,笑果还将在静安区大悦城、嘉里中心等地新开五家快闪店,有望成为脱口秀文化的“网红打卡地”。

  种种火爆背后也有瓶颈——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全职脱口秀演员依然凤毛麟角,全中国成规模的脱口秀俱乐部仅十余家。文化底蕴、创作能力仍是制约脱口秀演员发展的重要因素。

  毕竟,脱口秀是不断输出、持续消耗的过程,从“我”的小圈子走出去后,生活天地虽广阔,但提炼生活本来就难,抖出笑料更是难度系数加大。随着《脱口秀大会》 《吐槽大会》等新型语言类网综日渐升温,反应迅捷敏感的脱口秀形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讲道理,陪观众释放“解压”,这恰是其他文字评论与文学创作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脱口秀大会》总导演谭晓虹说过, “热爱把脱口秀行业变成风口”。从这届选手带来的启示来看,始终扎根生活、尝试新的输出,而不是套路化生造雷同段子,才能赢得更多Z世代的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