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的灯始终亮在那儿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非遗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即将上映

心里的灯始终亮在那儿

来源:新民晚报
2021-07-06 11:18

原标题:非遗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即将上映(引题)

心里的灯始终亮在那儿(主题)

首席记者 孙佳音

提起“非遗”,你会想到什么?提到“苏作”,你又会想到什么?

将于7月10日全国上映的非遗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上周末来到上海点映。宋锦、核雕、灯彩、明式家具、苏式船点、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缂丝、玉雕……影片从琳琅满目的苏州手工艺术门类中,撷选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九门,并分别以12位传承人的视角,讲述了这些“苏作”的前世今生,以及每位传承人与手艺之间发生的温情故事。

苏作 清丽典雅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一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也是从那时起,“非遗”概念开始走向大众,渐渐广为人知。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达42项,位居世界第一。

这些“人类非遗”,包括大家熟悉的昆曲、古琴艺术、雕版印刷、太极拳、珠算、中国书法等,以及更富地域特色的侗族大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蒙古族呼麦……各地的“非遗”各有其特色,但“苏作”或许是其中最精巧绝伦的一笔。明清时期,“苏作”被视作民间的“时尚风向标”,“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苏作”同时受到宫廷欢迎,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中,约有31.7万件是明清“苏作”。2014年,苏州成为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巧夺天工的手艺,是粉墙黛瓦、古雅园林与桨声灯影之外,苏州的又一张明信片。

匠心 坚守不易

放映厅的灯光暗去,匠人的故事徐徐展开。择一事,终一生——手艺传承人大多以此为信念,而一生的坚守不仅需要付出时光,守住寂寞,也带来“代价”。苏州灯彩的历史长达1500多年。曾经,灯彩匠人是无边暗夜的光影魔术师,一手创造了那些“东风夜放花千树”的日子。

然而,灯彩在都市的霓虹间日渐隐形。对于灯彩匠人而言,寡淡的不仅是生意,为作品而骄傲的心情似乎也一去不复返。不过,年过古稀的彩灯大师汪筱文却不服输,他打算复制“传说中的苏灯典范”——万眼罗灯。为此,他每天要切割至少500个光孔,两孔间隙不超过一毫米。古稀老匠人不再适合这样精细的工作,可汪筱文仿佛重回热血少年时,他说:“世界上的灯,说到底只有两种——给人家看的和给自己看的。给人家的挂在外面,亮了还要灭;给自己的放在心里,始终亮在那儿。”

未来 传承创新

即使身负“非遗传承人”的光环,手艺人也绝非高枕无忧。传统手工业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几乎所有手艺人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古老的技艺,要如何适应当代社会?

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蒋喜特地从新疆飞回上海参加首映礼,他在映后发言时激动落泪,数度哽咽:“手艺人都有点太感性,抱歉。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泪流了好几次,原因是(思考)我们的非遗、我们的手工艺怎么办?”蒋喜先生对非遗传承的热情和使命感打动了全场观众。“我自己也一直在努力,我们非遗今后的发展一定是先把自己的根找出来。我们要回头去看我们中国的玉文化,它的根在哪里?还有它的理论基础、它的审美……”蒋喜说要把过去梳理好,才能结合当下的审美进行创新,“确实很难,但还是要有人踏踏实实地去做。”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