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威涛深夜发文 感慨经营艰辛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茅威涛深夜发文 感慨经营艰辛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1-03-24 09:29

  原标题:茅威涛深夜发文 感慨经营艰辛

  “我是越剧演员茅威涛。我从未想过会以这样的形式与大家说话,也从未想过以越剧驻场为模式的剧场经营会如此举步维艰……”越剧名家茅威涛3月22日深夜于百越蝴蝶剧场公众号上发表长文,在越剧即将迎来115周年之际,分享了自己与西湖边这座蝴蝶剧场的故事,剖析了艺术家到剧团管理者直至剧院经营者一路而来的诸多艰辛。

  从怀着女儿为剧场奔走,到落成时女儿已上大学;从开业时的万众瞩目,到对标西区、宝冢的宏愿;从现实的“骨感”到这场“豪赌”的不易……她甚至从几天前“单向街”的求助信想到了众筹,于是用一套“蝴蝶艺术卡”,助戏迷守候心心念念的“公子小姐”。从跑码头到有了第一个专属剧场,越剧真的“梁祝化蝶”了吗?

  起步的艰难

  筹备建设“百越蝴蝶剧场”的时候茅威涛的身份还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回想当初还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我向主管部门申请剧场建设的用地,这块地的原址是黄龙洞省艺校,也是‘小百花’最早的团址所在”。

  从申请到剧场开张落成,茅威涛这样写道:“申请过程一波三折,那时正怀着女儿的我来回奔走在各个相关部门,2019年正式开张落成时,女儿已到了上大学的年纪。”

  在茅威涛的心里,这座剧场从筹备到落成再到今天,凝聚了历届当地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全体“小百花”人,以及所有为这座剧场努力奋斗、工作过的人的心血。

  “蝴蝶”的深意

  茅威涛还有更深的一层想法。

  “建成这座剧场不仅仅是因为我要完成前辈们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剧种剧场的心愿,更是因为对标了日本的宝冢、美国的百老汇、伦敦的西区之后,我发现大家都有驻场演出,面对今日飞速发展的中国,我认为我们必须在一个世界戏剧的格局当中发展我们的剧种。”茅威涛写道。

  在这样的理念下,茅威涛和她的伙伴们确定了剧场的样子,“设计时我们选择了最能代表越剧艺术的‘梁祝之蝴蝶’作为整个剧场的造型”。

  “梁祝化蝶”是戏剧家对美好爱情的希冀,而茅威涛在这“梁祝之蝴蝶”下也有着自己的希望:“我一直希望更多年轻人能选择我们的职业,也希望更多年轻观众能喜爱上我们的演出。我希望实现‘小百花’驻场演出的新模式,让中国传统戏剧真正扎根城市,从而变成能与千岁西湖之美相匹配的杭州文化标识。”

  “至此,我们可以不再仅仅以跑码头走江湖的一种模式生存,可以让所有孩子不必为了演出牺牲与家人陪伴的时间,不必为了舞台错过自己儿女的成长……这些都是我们这代人为了生存经历过的遗憾,我不忍让遗憾代代重演。”

  “希望”之后,她还有着对这座剧场未来的勾画:“我们设想,蝴蝶剧场日后可以有艺术电影、越剧博物馆、戏剧教育、第二课堂,并引入优秀的音乐剧、话剧、实验先锋剧等多种艺术样式。一切从越剧出发,然后逐渐扩展成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

  当然,还有着乐观的小玩笑。就像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对她所说的:“茅毛你现在可以学着‘春来茶馆的阿庆嫂’那样站在门口招呼客人了!”

  骨感的“豪赌”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茅威涛并没有看到她曾设想的美好:“开业后我们做过几轮演出,有经典剧目也有文旅驻场,票房都不容乐观,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给了剧场一记重创。”

  “戏剧理论家傅谨先生曾在《非常小百花,非常茅威涛》一文中说我的创新和探索是在进行一场豪赌,所下的赌注正是我积累的声望、艺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他说我是在为越剧和艺术赌明天,但他衷心希望最后的赢家不是他而是我。”茅威涛话锋一转,“我该如何重拾信心,面对这场‘豪赌’……”

  随后,茅威涛提到3月27日,为了纪念越剧艺术诞辰115周年,剧场将举办“百越首届越剧优秀剧目邀请展”,此次演出活动邀请了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10家专业团体,近20位梅花奖演员和50余位国家一级演员共同助阵,共上演18台越剧经典剧目。

  “这是自越剧艺术诞生以来,第一次在专属于自己的剧场举行专属于自己剧种的展演;这也是越剧艺术第一次整合10大专业团体的经典剧目;第一次聚集如此庞大的梅花奖演员和国家一级演员一起演出全本经典大戏。”茅威涛写道。

  全新的尝试

  尽管这次邀请展得到了相关省市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但茅威涛写道:“面对市场,我们还是有些捉襟见肘,无奈之下,我们选择在网上发布信息,在新媒体时代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让人们了解这次活动。”

  茅威涛把这次展演看成是一回“试金石”,并且提到她无意中曾经看到“单向街”书店的众筹求助信,于是心想:“既然书店可以众筹,那么越剧是否也可以呢?”

  茅威涛在文中提到了她和同事们在常规购票渠道之外,也增加了一些与会员的互动活动和十余场越剧论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邀请展,我们想最后尝试一次,建立一个真实的票房数据,收集最真实的观众反应。”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