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引发年轻观众“催更”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觉醒年代》引发年轻观众“催更”

来源:文汇报
2021-03-14 08:37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有一部剧,情节进展到高亢处,“吾辈当自强”的弹幕会同时涌起,整齐划一的铺屏效果十分震撼。也是这部剧,它在微博上拥有专属超话,有网友晒追剧笔记,遇上排播调整时还会被“催更”,与年轻人“为偶像打call”的方式无异。依然是它,不仅在豆瓣上从8.3分一路攀升到了9.0的高分,还出现在课堂,被推荐为学党史的课外参考。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43集连续剧《觉醒年代》在央视等平台的首轮播出渐近尾声,但仍有新的“剧粉”不断慕名而来,加入追剧大军。在几乎每天都有各平台主打新剧开播的环境中,它缔造了难得的“肃穆”景观:人们沉浸其中,与百年前的人物共情,随他们思考时代命题、体悟初心使命。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国产剧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

  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为国产剧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 (剧照)

  层层递进的思想觉醒,生动再现百年前中国先进分子的艰难求索

  《觉醒年代》有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宏观视野。它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写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历史进程的描绘,再现了百年前中国先进分子艰难求索救亡图存之路的历史画卷。

  若按常规手法,以“硬历史”来贯穿剧情,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首选。《觉醒年代》独辟蹊径,首次从思想和文化变革的角度观照建党前史的过程。编剧龙平平将一系列政治事件缝合进20世纪初精神文化的流变中,让观众领悟层层递进的思想觉醒。

  开篇,北洋政府被日本胁迫签署“二十一条”卖国协定,激起了无数爱国人士和先进青年的愤慨。为旧中国谋出路,路在何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重新思考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源,形成了新的认知,那就是民智不开、民力未发。于是,“民主与科学”被主张,新文化运动如滚滚春雷,新青年们在文化上觉醒了。五四运动爆发,爱国学子走出象牙塔、跳出纸上谈兵,达成了行动觉醒。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彻底引发了思想觉醒,其结晶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文化、行动、主义直到彻底的思想觉醒,《觉醒年代》通过对《青年杂志》的创办、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五四运动、李大钊在南方和北京长辛店劳工阶层的调查研究等典型事件施以浓墨重彩,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逻辑——只有知识分子、爱国青年的觉醒还不足以改变旧中国,唯有最广大的工人、农民的觉醒,才能真正唤醒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

  塑鲜活人物,在以文为缘的群像谱中看见道路越发明朗

  阐述思想的流变,“人”是最重要的载体。谈论《觉醒年代》,许多年轻人说“历史书中的人物活了”。

  人物之“活”,首先在于群像饱满。该剧不仅首次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追求真理的过程正面清晰地展现出来,还在恢弘画卷里,让近百位风云人物携带那个时代的烙印粉墨登场。其中当然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有上下求索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同样也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中留下雪泥鸿爪的名流,连晚清遗老、顽固守旧的儒学大家等也有一席之地。他们激进或保守,而剧情正是通过众人的唱和、交锋、实践,推演出真理的求索过程。

  人物之“活”,还在于以文为缘的“真”。《觉醒年代》的一大艺术特点,是将剧中的出场和典型台词,与他们自身的著作紧密结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提倡白话文,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介绍俄国十月革命,蔡元培在北大的就职演说,辜鸿铭作《中国人的精神》演讲,周树人目睹“人血馒头”事件……凡此种种,无不是他们真实思想观点的形象化表达。

  人物之“活”,更在于“独一无二”。创作者在以文、以思想概括人物的基础上,还赋予了他们鲜明的独特性。比如陈独秀,他既是于“危楼”播撒传单、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化斗士”,也是一边与延年乔年两兄弟别扭置气、一边牢记儿子爱吃炒花生和南瓜子的傲娇父亲。如蔡元培,能以雅趣自居陶然赏雪,也能放下身段招贤纳士,更会在民族危亡之际发出“捍卫主权,拒签和约”的振聋发聩之声。剧作精准把握住了人物各自的学问、立场、性格,观众便能借此记忆点,在以文为缘的群像谱中看见道路越发明朗。

  高扬理想之帜,借“青春担当”诉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在《觉醒年代》中,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人都还称不上绝对主角,他们还是一批沐浴在新文化雨露中成长的新青年。但导演用极具诗意与感染力的镜头语言,塑造出了一群意气风发、精神笃定的青年才俊。剧中的他们常常一身白衣,清澈又勇毅的形象让观众们相信,这些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终将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改造旧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直到推翻三座大山,创建一个新中国。

  许多观众都对毛泽东在剧中的一幕幕念念不忘。他的登场是在风雨飘摇中发足狂奔,唯独用臂膀护着的《新青年》杂志安然无恙,有网友感慨,“他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蹚过民不聊生的世道,理想如光般耀眼”。他在雨中慷慨陈词,“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弹幕中人们会互相提醒,“这是《体育之研究》”。怕影响室友休息,他在路灯下读书,偶遇陈延年兄弟,剧外的年轻人称他们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青春担当’”。而当青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里挑灯夜读《共产党宣言》的片段,与李大钊探讨“真理与道德之差异”,两人又在一天一地的书籍里扛起木梯时,弹幕里刷出了镜头的弦外之音——他们即将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梯。

  进入到五四运动的剧情之后,《觉醒年代》又添加了许多“名场面”。李大钊在长辛店车间发表演讲,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誓死保卫中国主权”;陈独秀一夜未眠,在医院里写出《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一文;湖南和天津学联相继效仿北京《每周评论》,创办《湘江评论》和《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毛泽东、周恩来分别担任主编。爱国之志不仅点燃了剧中的民众,也从戏里延伸到戏外,感染着无数观剧人。

  有观众评价,每当前进的道路又往前一步,每当新青年们出现在镜头中,“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希望”。导演张永新表示:“我们今天生活在和谐安定的社会中,要知道背后是什么样的人一代又一代付出。我们有责任将先辈们的热血与理想,堂堂正正并满怀深情地表达出来。”他希望,剧中呈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青春担当”,能让年轻观众从他们高高扬起的理想中看见历史、看见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也看见自己人生路上奋斗的坐标和向导。

  原标题:这部剧在豆瓣上从8.3分一路攀升到了9.0高分,甚至在课堂上,被推荐为学党史的课外参考影视剧

  “吾辈当自强”弹幕涌现 《觉醒年代》引发年轻观众“催更”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