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读书频道知识型职工-正文
民族自然人文画卷的形象展示
《土族文化丛书》主编马光星访谈
//www.workercn.cn 2017-08-16 13:30:53来源:西海都市报
分享到: 更多

  日前,《土族文化丛书》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丛书对青海各地土族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学、土族作家作品、文学评论等,首次加以整体展示,取得较好社会反响。2月2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该丛书主编马光星先生。

  记者:马老师您好!土族文化作为我省多元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年来,有关文化部门对互助、大通、民和等地的土族文化遗产做了许多挖掘和抢救工作,不断丰富了土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这次编辑出版《土族文化丛书》,其宗旨是什么?

  马光星:我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从古至今,共同的生存环境把各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土族文化则以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地诠释了与兄弟民族和睦共处、共建家园、共创文明的主旋律。虽然近年来,我们对土族文化遗产做了许多抢救、挖掘工作,并对土族的民俗文化分别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加以介绍,使得外界对土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然而,囿于零散的、一般层面上的民俗介绍,还不能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土族文化的概貌,也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和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整合土族文化资源、集中对外展示土族形象,便有了编辑出版《土族文化丛书》的想法。

  记者:如今,《土族文化丛书》已经顺利出版发行,能为我们的读者简单介绍一下这套丛书的编辑思路及其内容吗?

  马光星:《土族文化丛书》共分为6部,分别为《五彩互助》《灵秀大通》《魅力民和》《土乡传说》《土族文学作品选》《土族文学评论集》。 所述题材和内容范围包括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土族聚居地区,是对各地土族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学、土族作家作品、文学评论等首次从整体上加以展示。

  在编辑过程中,为发掘和展现土族文化在历史记忆、文化空间、文明印记等方面呈现的意义,尽力避免了一般通俗读物的写法,以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力求对民族风情、历史传承、文化气质做出具有当代意义的图文展示,集历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文学性为一体,既体现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又增强了艺术欣赏性。

  记者:我们知道,我省土族群众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有互助、大通、民和三县,这里不仅山水美、风情美,更有着人文美,长期以来,有关它们的文字是层出不穷的。细细浏览《土族文化丛书》,我们发现,其文字优美、角度新颖,使人读之耳目一新。那么,在编辑过程中,《土族文化丛书》是如何做到推陈出新的?

  马光星:我很欣慰您有这样的观感,因为这正是编者想传递给读者的阅读感受。《土族文化丛书》的写作在保持土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真实性原则基础上,以生动活泼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土乡美、土族美等。同时,对不同地区民俗的介绍,也尽量避免对同一种民俗文化的雷同或者相似性描述,选择不同角度加以阐释其文化蕴涵。譬如,互助的婚俗文化介绍中从人生的洗礼、婚礼、葬礼三个层面上介绍,婚礼中的一对新人从此携手开启人生的新航程,承担建功立业的重大责任;而大通的婚礼介绍,在嬉笑怒骂的热烈氛围中,揭示了蕴含着的鲜为人知的隐秘,即父权制时代的抢婚、买卖婚等遗俗;民和土族的婚礼中,同样也保存着骂媒、哭嫁等习俗,然而对土族女性的服饰,以歌舞形式加以夸饰,极尽赞美,则是三川土族婚礼的一大特色。

  记者:请谈谈当下出版这套《土族文化丛书》的价值和意义。

  马光星:土族文化遗存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合而不同,多元互补的核心价值。《土族文化丛书》并未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民俗文化介绍层面,而是站在当今的历史新起点上,超越一般的社会学观点,以更为久远的眼光对土族文化重新审视回望,既有新意,又有深度。因此,《土族文化丛书》的出版发行,对发掘土族文化的潜在价值,开发文化产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开展对外交流,对外展示土族形象,提升民族文化的精神品位,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等,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记者 郭晓芸 文/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新新向荣

    专题分为居住生活、教育发展、绿色生态、社保医疗、民生消费、前沿科技、交通出行、工作职场八个方面,全面梳理2017民生领域的新政策、新变化、新风尚。 【详细】

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详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