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读书频道网友原创-正文
在三沙浪花礁石上守护灯塔的汉子
//www.workercn.cn 2018-04-11 09:48:19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 更多

  南海航保人和风浪的故事

  南海航保中心在三沙设有西沙南沙航标处,航保人常年出没在西沙南沙的浪尖上,风浪是他们最大的对手。

  在“海巡172”出发的次日一早,指导船长王函文在给全体随船人员上安全课时就强调:“登艇时,船和艇都在摇,因此必须注意摇晃的节奏。下艇时,不要急着跳,先看它上下几个回合,看清了摇的节奏再跳。看到小艇往下时,千万不要跳;等到小艇被浪推着往上时,你再跳。一旦决定跳,就必须干脆利落,不要犹豫。”可见涌浪的厉害和航保人的勇敢。

  3月28日,记者首次下小艇时,被格外关照地安排在最后一个登艇。既是新手,还穿上了救生衣、挎上相机、戴上安全帽,自然笨拙了许多。下艇时,大船上有无数只手拉着记者的胳膊,而小艇上很快伸出好多只手将记者接住。一下艇,机工长王照东一边连声嘱咐“蹲下蹲下”,一边眼明手快地探身从海面上抢回了被记者不慎碰掉的相机镜头盖。

  3月30日,“海巡172”船在完成了东岛上的AIS (船舶自动应答系统)基站主机更换后,前往东岛西南约7海里处的高尖石。

  “海巡172”在距离高尖石0.3海里外抛锚,放下小艇,准备登岛。高尖石是南海唯一的一座火山角砾岩岛屿,也是西沙群岛唯一的露出水面的火山岛。曾有地质专家考证说,它是西沙群岛最古老的岛屿之一。此行目的,是三沙市政府曾向南海航保中心提出,希望能在此建立一座灯桩。

  船长王社强提醒说:“现在风力6级,浪高1.5米-2米,小艇登岛可能有危险。”

  林显科和南海航保中心的几位领导商量后一致决定:安全第一,如果现场风浪不大,有条件就上岛;如果风浪太大,不强行登岛。

  9名上艇队员中年龄最大的是曾任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的唐云贵,他年逾花甲,是设计灯塔灯桩的专家。小艇在波涛中剧烈颠簸着,激起的浪花很快把所有人的全身打湿了,他依然精神矍铄,目光坚毅。

  高尖石在波涛中越来越大。这个三角形的小岛虽然高出海面不过六七米,但四周已被常年的波涛拍打、侵蚀成了海崖。小艇绕行高尖石多圈,没有找到可以靠泊的地方。记者问驾驶小艇的林亚弟:“小艇能靠岸吗?”

  林亚弟双眼紧盯着砸碎在海崖上的浪花,摇头说:“涌浪这么大,小艇靠上去就可能直接被拍到崖石上了!”

  登岛无望。

  这让人想起去年交通部前往南沙群岛验收新建灯塔时的情景。当南海航保人从顶到浪尖的小艇上“飞身”上岛时,目睹这惊险一幕的交通部安全总监成平感慨道:“这哪是你们的口号‘用心照亮南海’啊,这简直是‘用生命照亮南海’!”

  对讲机里连声传来林显科让小艇“不要冒险登岛”的指令。虽然没有登岛,但在陈在强的指挥下,李威、白明轩等人还是用无人机拍下了高尖石的全貌,这对将来的施工作业非常必要。

  正是西沙瞬息万变的海况,增添了航海保障设施建设的难度。本次巡检,原计划更换赵述岛已经使用了一年多的2红1绿总共3个灯浮标,但抵达现场后,经专家组现场勘查,宣布“计划变更”。

  “我们的‘海巡172’船长度是72.25米,但赵述岛的航道只有70米宽,”许舜若告诉记者,“原来打算先更换绿色的1号标,但发现在对面红色的2号标附近有一块礁石,离水面只有3米,而我们的船吃水4米多深。今天刮的又是东北风,如果航道两侧的海底是泥沙质的,那问题不大,但有暗礁,万一海风将船体吹向暗礁,那船只受损的概率太大了,所以专家组最后决定取消这次作业。”

  在外人眼里阳光明媚、天蓝水清,景色堪比马尔代夫的西沙海域,海上施工却有那么多风险和意想不到的制约因素!

  “今天,你看到的是我们真实的工作状况。”

  他的话点醒了记者:这就是南海航保人工作的本真状态:风、浪、涌、潮位、暗礁,使命、责任和风险,都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一帆风顺”,世人这美好的祝愿,对长年出没在西沙南沙波涛中的他们而言,更多的只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更“惊险”的经历,是在小艇从盘石屿返回母船的途中。驾驶员林亚弟突然发现小艇的排气管冒黑烟,机工长王照东立即让停船检修。原来是小艇在盘石屿冲滩时,沙子吸进了冷却水管,把滤网堵住了。好在海上生涯二十多年的王照东经验丰富,20来分钟就排除了故障。

  “这个小艇其实是救生艇,我们现在把它当作冲锋艇在用,”林显科感慨地说,“什么时候,我们能有一艘适合南海海况的冲锋艇就好了。”

  航程900多海里的西沙巡检基本完成,在返回海口的途中,记者请教唐云贵,高尖石究竟能否建灯桩?

  “我这几天也一直在琢磨,这样的海况,人都不容易上去,该怎么建?”他边思考边回答,“这风高浪急滩又浅的,确实是一对矛盾。高尖石不适合搞大面积浇筑,看来上部应当按个铝合金灯桩,主体部分在陆地上先做好,下部的基础结构采用预制块拼装的方式,最后到现场‘植筋’。”他见记者不明白“植筋”这行话,就解释道,“就是把基础部分的钢筋插进岩石里固定住,最后拼装完成。估计将来最大的成本还不是建设,而是维护。这里从海口开船过来有好几百海里啊。”

  这让记者想起洪四雄的话,“在西沙、南沙建一座灯塔的成本,是在大陆上建的5至10倍。”

  此前,在书本上看到灯塔,只知其巍峨和光明;到了海上,方知其建设和维护有多难,要付出多少辛苦!

  南海航保人,都是浪花上的好汉!

  记者手记

  每座灯塔里都有一道微笑的彩虹

  鹿屿岛,位于汕头港的主航道通往外海的咽喉要道处,岛上有着一座始建于1880年的红色圆形铸铁拼装灯塔,原装有300毫米牛眼镜旋转灯一具,脚下还有作为声响助航设备的两座英国19世纪制造的雾炮,它是我国南海海区迄今最为古老的近代灯塔之一。

  汕头航标站站长杨俊杰告诉记者,1840年,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1859年,清政府被迫同意西方列强在汕头设关开埠。1868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政府建议,为保障远航的商船航行安全,应在必要的地方设置灯塔。于是,一向祈求妈祖庇佑渔民安全的汕头地区,首次出现了近代助航设备———灯塔,这预示着历史将翻开新的一章。

  如今,在红色老灯塔边上,又矗立着一座造型宛如“渔女擎灯”的新灯塔。在岛上值班的老师傅李貌说,新塔建成也有21年了。

  记者提出,能否上新灯塔看看? 李貌说,行,但上去必须光脚,不能穿鞋。

  客随主便。当记者走上新塔里九九八十一级铁梯后,才明白为什么必须光脚:每一级台阶都刷着油光铮亮的绿漆,几乎一丝灰尘也没有。再爬上10级铁梯进入灯室,意外发现灯室拉着厚厚的窗帘。“我们每天早晨熄灯后就拉上窗帘,晚上开灯前再拉开窗帘,”李貌解释说,“我们怕阳光太强烈把灯具晒坏。”

  这让记者意外地感动了:他们是把这灯塔当作自家的卧室一样在保养啊!

  趁阳光洒满灯室,记者细细观察中间的灯器。突然发现,灯器中间,竟有一道彩虹。阳光经过几面透镜的交替反射,呈现出一道两边向上、宛如正翘起嘴角微笑的彩虹!

  南海的每座灯塔里,都有一道微笑的彩虹。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新新向荣

    专题分为居住生活、教育发展、绿色生态、社保医疗、民生消费、前沿科技、交通出行、工作职场八个方面,全面梳理2017民生领域的新政策、新变化、新风尚。 【详细】

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详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