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读书频道网友原创-正文
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翩然而至的文人身影
//www.workercn.cn 2017-07-17 06:24:57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晚近这些年,在文人荟萃的京城文化圈里,有很多人都知道朝阳区文化馆有一本叫做《芳草地》的刊物,就是这么一家很不起眼的“小门脸”文本杂志,却有很多文化大家和名流学者不吝笔墨,如姜德明、袁鹰、峻青、朱正、黄宗江等,都会大方地投稿这个简洁精致、文化味十足的“小刊物”。

  《文人影》作者正是这家“小刊物”的编辑谭宗远将自己对多位文化人的视角诉诸文字的生动叙事。早年告别学校的谭宗远先是插队内蒙古,有一段的“老知青”经历。好在谭先生性喜读书藏书,返城后“有文化”的他幸运地加入了文化人队伍,成为小刊物《芳草地》的编辑。在约稿、组稿、编稿的过程中,作者接触、熟悉了很多自己早已仰慕的文化老人,在历时性的积累之后,作者把这些作家、学者日常生活中的音容笑貌用文本真实地刻画了出来——让他们鲜活世俗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中。

  正是因为作者近距离的亲身感触和不隔的对话,这些面对面的亲历印象,给读者带来了很多难见于史料的别样情趣。

  比如书中的汪曾祺,个头不高,身形微胖,而且看起来还“稍黑”,衣着朴素,整个人从头到脚找不出半点时髦的影子,明显缺少风流倜傥的才子气,仅凭外观,很难把他和《受戒》那样缠绵悱恻的作品联系起来。可汪先生话一出口,妙语连珠、机智风趣的神采便会泄露出来:“明天是惊蛰,你们今天就破土而出了!”而张中行这个“老夫子”居然会喜欢读《聊斋》,还“一辈子”读了不下七八遍,提起“聊斋”更是津津乐道,会让人怀疑他是否真是“佛学”高手。张先生说:这本书的高明就高明在用小说创作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世态人情大同小异的世界。

  当然,书中自是少不了“文人”之外的学者,如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平凡朴实,穿着一件蓝毛衣,一条蓝布裤子,头发花白,慈眉善目,说起话来慢慢悠悠的,家常得很。如果不了解的只看到外表,多半会把贾先生和胡同里面天天碰面的张大爷或李大爷归为同类,哪里有中科院第一批当选院士的模样,至于获得票数最多的事实,声名显赫的声名,更是不敢拿来和这个胡同老头关联。连贾老先生自己都诙谐地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们是选错了?”说到翻译家屠岸,原来与瞿秋白是近邻,早年追随父辈走“科学救国”和“工业救国”的路子,苦读英文,后因病辍学,之后还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更有意思的是作者走访古玩专家王世襄。据这位研究鸽子并出版过几本鸽子专著的老人说,电视里每天播送晨曲,画面上有一只白鸽飞来的镜头,不过这只鸽子是鸡头长喙,长相很丑,看一眼就知道是美国的食用鸽“落地王”,每每看到这里,王先生心里便不是滋味,觉得有伤自尊:难道说我们国家就没有好鸽子了吗?

  凡此种种,《文人影》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几十个文化老人“学究”之外的身形话语,短小凝练的趣闻轶事,简单朴实的三言两语,就让那些文人名士现出神情毕肖的音容画影。

  阅读此书,那些早已逝去或尚存人间的文化老人身影,仿佛又翩然而至,行走在当年世俗的街巷里。(水楂子)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新新向荣

    专题分为居住生活、教育发展、绿色生态、社保医疗、民生消费、前沿科技、交通出行、工作职场八个方面,全面梳理2017民生领域的新政策、新变化、新风尚。 【详细】

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详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