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读书频道网友原创-正文
沈从文写《青岛游记》那一年
//www.workercn.cn 2017-04-25 10:44:29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更多

  □刘宜庆

  “我一生读书消化力最强、工作最勤奋、想象力最丰富、创造力最旺盛,也即是在青岛海边这三年。”近日新出版的《沈从文人文三书》中选登的《青岛游记》,是沈从文于1961年在青岛时写下而当时并未发表的一篇文章。

  沈从文曾四次到青岛,或执教或疗养,1931年至1933年,沈从文担任国立青大中文系讲师,其间收获爱情,作品丰收。1933年7月,沈从文离开青岛,但对青岛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他说其他的海滨城市“总觉得不如青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49年之后,告别作家身份的沈从文,转行做文物研究,又分别于1957年、1961年、1962年三次故地重游。而《青岛游记》就是写于1961年那次的青岛之行。

  1961年6月28日,沈从文来到青岛,住处为“青岛市人委交际处,二楼三号房间”。这次来青岛,有这样一个背景:是年上半年,沈从文高血压,在北京阜外医院住院35天;中国作协出面安排沈从文来青岛休养,并为沈从文文学创作提供便利。来到青岛后,承蒙青岛市文化局吴克宾和文联孔琳关照,住在了青岛市人民委员会交际处招待所(中山路2号)。在青岛,他看了几处和服饰研究有关的绣艺工厂和印染织布工厂。

  1949年之后,沈从文亦未能忘情文学创作。的确,中国作协等有关方面,也鼓励他继续写作。他在1949年之前就想写一位亲友参加革命的故事。计划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张兆和那边的一个堂弟,是革命烈士。他一直想拿他做原型写一个长篇小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他不断地采访,搜集资料,想写这个长篇。1950年的时候,他还写过一个短篇,也是被改来改去,也没发表。因为他的语言方式已经不适应1949年之后的文学风格了。

  这次来青岛,他想借青岛的大海和水云,赋予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可是,拟创作的长篇小说没有写。他借了一些有关青岛的书读,写了一篇两万四千多字的《青岛游记》,没有发表。

  在这篇文章中,沈从文写到了德日对青岛的侵占,写到了1949年之后青岛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新气象。有对海的抒情,也有对青岛风景名胜的介绍。文章介绍了青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工农商学兵,可谓一篇青岛指南:“我到了青岛,和卅年前初来时情形一样,青岛依旧绿而静。微风吹拂中面前大海在微微荡动,焦红山石间大片绿树也在微微荡动,一切给我的印象依旧是绿而静……青岛发展更经过近半世纪中华民族由酣然沉睡到觉醒奋起反帝斗争艰苦历史的全程。青岛的变化是迅速而剧烈的,青岛动荡的幅度比中国任何一个都市其实都大得多。我想且先从个人对于这里自然景物所体会到部分写下去,看看这个绿而静的海滨山岛,给我的究竟是些什么。”

  7月10日,沈从文重游原山东大学。山大已于1958年搬迁到济南,鱼山路校园新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山大的故人去了济南,只有赵太侔还在青岛。三十年前,校园中的法国梧桐,还没有现在这样高大、粗壮。绿荫中的红楼犹在,只是故人烟消云散。福山路3号还是那样熟悉,只是出入的人们完全陌生。而当年那个下笔文思泉涌的青年作家,也停留在太平角的峭壁上。他终究没有动笔写长篇小说,即使在青岛,他也无法突破自己的宿命。既然不能独立写作,“首先想到政治效果,教育效果,道德效果”,还不如不写。

  8月5日,沈从文乘坐火车离开青岛,返回北京。他的思绪还停留在栈桥的海滨,青岛山下的校园。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新新向荣

    专题分为居住生活、教育发展、绿色生态、社保医疗、民生消费、前沿科技、交通出行、工作职场八个方面,全面梳理2017民生领域的新政策、新变化、新风尚。 【详细】

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详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