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读书频道网友原创-正文
《人民的名义》火爆 不光是因为写副国级贪官
//www.workercn.cn 2017-04-21 15:46:44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更多

  ■须叔

  《人民的名义》的火爆是意外,也是意料中事。分析其原因,一句话:时势造英雄。

  时势是什么呢?意识层面上,是中央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狠抓惩治腐败的结果。反腐败已成为各界共识,以从未有过的力度不断打破“禁区”和“惯例”,昭示着我党反腐工作的新常态。在心理层面上,则是人民群众在这个社会进程中,从接受、感受到呼吁反腐斗争而产生的迫切情感需求。

  文学的使命是挖掘历史、记录时代、警示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使文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更加明确,即为读者创作更多贴近时代、反映民意的作品。在这个背景下,描写反腐反贪的作品必然成为重点。

  在《人民的名义》推出前,读者、观众已经有十多年的书荒和剧荒——由于十多年前反腐剧和涉案剧数量泛滥质量高低不一,监管部门下文对其进行整顿,从此这两大现实主义题材双双退出视线。在那之前,曾出现过《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黑洞》、《生死抉择》等重量级反腐力作,改编的电视剧也深深感染过观众,产生了一次次的收视高潮。然而,一个题材反复、无度的开采,造成受众审美疲劳,2004年的行政干预直接导致了这个类型图书、影视的缺位。

  在新形势的带动下、在群众的期盼中,反腐题材重回书桌荧屏,已成必然。更何况,《人民的名义》情节过硬、有了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最高级别直至副国级,也因此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著作”。这横空破冰的第一部反腐作品因此具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这对作者们也是个很好的提示:一是不要挤热点,二要懂得扬长避短,三是蛰伏不是坏事。周梅森在2004年完成反腐长篇小说《我主沉浮》后,2005年转入纪念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抗日胜利60周年的中篇《国殇》,2008年又以一部阶段性力作《梦想与疯狂》作结,尝试从官场权力角斗,向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的交锋的艰难转型。之后就一直沉入自我生活,直到十年后,才以《人民的名义》回归。近十年的沉寂,并没有使他因此转入其他热门题材,也没有放弃自己钟爱的政治大戏,这是一种可贵的坚持。

  同时,在具体创作上,也需要紧跟形势。周梅森一开始的写作计划里,落马官员并没有出现副国级高官,最高级别就到省委副书记,是原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的批评让他警醒:“十八大后倒掉这么多的贪官,反腐形势这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他才从十年前的习惯中扩大了视野、鼓起了勇气。所以他一再强调,写作都来源于生活,现实比小说更精彩。

  毫无疑问,未来我们一定会持续看到一大波反腐小说、影视剧的井喷。其实,文艺界反腐题材创作的逐渐回暖已经不短了,如电影《黄克功案件》上映、央视春晚连放三个反腐小品、反腐打黑题材电视剧《人民检察官》、《国家行动》、《纪委书记》等的集体回归等,而《人民的名义》只会把这股热潮推向一个高峰。

  一个题材扎堆可能会带来疲劳,但读者观众更怕的是越写越滥、毫无诚意。好的真诚的作品,永远都会受欢迎。因此这一次,作家应发挥所长打造精品,监管部门应及早规划、避免无序发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新新向荣

    专题分为居住生活、教育发展、绿色生态、社保医疗、民生消费、前沿科技、交通出行、工作职场八个方面,全面梳理2017民生领域的新政策、新变化、新风尚。 【详细】

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详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