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读书频道网友原创-正文
生活的仪式既像昨天与明天之间的一座桥,更像内心与世界之间的一座桥——
生活需要仪式
恬然
//www.workercn.cn 2017-04-11 15:48:16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儿子读高三,学校为全年级学生安排了一场成人仪式——男孩子身着黑色西装,女孩子身着礼服裙,依次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携手走过红毯,穿过“十八成年”的大红门。

  学生们宣读完“成人誓词”,大屏幕上滚动着孩子写给父母的一段成人感言,台下的孩子们读着父母事先写给自己的一封家书。伴随着会场上的音乐,亲子之间浓浓的感恩与幸福之情,充溢整个会场。当《年轻的战场》歌声响起,孩子们挥动手机,闪亮的手机屏像演唱会上歌迷手中的荧光棒一样,点亮整个会场,也点亮了孩子们对未来人生的无限憧憬,点亮了家长对孩子的美好祝福。

  生活中的特殊仪式,让我们庸常的日子有了新鲜的停顿,有了五彩的印记。

  仪式是一种记忆和祈福。

  无论是入学、毕业、成人、结婚的仪式,还是入团、入党、入职的宣誓,这些不同寻常的时刻,因为一场郑重的仪式,而给了我们与过往岁月挥手作别的契机,同时许自己一个充满希冀的开始。因此,生活的仪式既像昨天与明天之间的一座桥,更像内心与世界之间的一座桥。

  法国童话小说《小王子》里有一段经典对话。小王子去看望他驯养的可爱的狐狸,狐狸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仪式感给平庸的生命注入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

  春节的拜年贺岁,元宵节的赏灯出游,清明节的慎终追远,中秋节的赏月祈福……这些节日中的仪式给我们的生活涂上传统文化的底色,成为我们复苏文化记忆、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

  仪式是一种修炼和品味。

  《礼记》有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中国古人推崇“沐浴焚香,抚琴赏菊”,在今天看来也并非矫情或小资,它营造的是静心品味美好万物的精神气场,与“你千万别想在麦当劳旁边的十字路口找到上帝”同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生活的仪式与生命的境界不无关系。借助外在的仪式,我们生命会变得更有质感、更多姿多彩。

  插花讲究仪式,寻花材、配花器、修剪、固定、整形;茶道讲究仪式,碾茶、擦杯、注水、出汤。繁琐的细节蕴含插花人、品茶人的虔诚之心,更让插花、品茶过程成为精神的享受和修炼。

  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米其林三星大厨,做寿司时,举手投足间透出庄重,如同置身隆重的仪式中。因为在他的世界中,“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巅峰在哪里”。

  仪式是一种敬畏与寄托。

  黄帝陵每年举行盛大的公祭典礼和民间祭奠活动,那是很多炎黄子孙祭奠祖先的精神归依。

  国庆节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会向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表达对革命先烈的追思与缅怀。

  每年9月18日,南京城会响起警钟,它警醒世人,铭记外族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累累创伤。

  在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后,举国降半旗志哀,那是送别逝者、抚慰生者的隆重仪式,是对同胞和亲人的祭奠。

  还有国际重大体育赛事,通常会举行盛大的开闭幕仪式,那些激情四射的艺术盛典,寄托着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美学家说,“神话虽然不存在了,可是仪式的圣洁性还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新新向荣

    专题分为居住生活、教育发展、绿色生态、社保医疗、民生消费、前沿科技、交通出行、工作职场八个方面,全面梳理2017民生领域的新政策、新变化、新风尚。 【详细】

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详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