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读书频道网友原创-正文
有一种神奇的存在叫“海淀家长”
满岩
//www.workercn.cn 2016-11-21 10:23:3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自然、从容,这样的词汇好像从娃入学那一刻起就渐渐远离了我们,取而代之的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该做的事——学校记事本上那一长串作业清单,课外班后等待家长签字作答的英文表格,国学要背声律启蒙,英文要保持每天30分钟的听读,语文要求“中国人写好中国字”,写不过,擦擦擦……身体弱,长不高,要报篮球、游泳,最近流行的好像是打冰球,比赛都得要出国,呵呵,一个个小人儿的身影在家长殷殷期盼的目光中奋力向前。比起我这样按部就班的家长,据说还有一种被称为“神奇生物”的“海淀家长”。有媒体报道,最近,给孩子报4个奥数班的“海淀家长”在网络爆红。

  正当我们这些家长被裹挟前行,同时又充满质疑地不断向外张望时,我遇见了零露和她的新书《母爱的界限》。心有戚戚,默然欢喜。为何?她以我们快要遗忘了的书写方式“家书”来勾画她与妹妹关于孩子成长的讨论,非常有趣。

  本书的小主人公安妮是作者妹妹的女儿。安妮在国外长大,先在澳洲,后又到美国,基本被浸泡在西方教育体制中,而作者的女儿琳达一直在北京读书,受到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因此,就有了两位年轻妈妈对于中西方教育冲突的各种对话,这是本书所收集的近百封家书的由来。书中话题丰富,涉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命题,例如:如何向不爱书的孩子伸出援手?为什么要去冒险而不是躲在家里?出国留学的好处有多大?在国外,考第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要不要让幼小的孩子直面制度的限制?如何对付说谎、懒惰的孩子?父母之爱的边界应在哪里……书中的“姐姐”从具体的事例出发,对中西方教育环境的优劣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与解读。

  作者的每一封信都事出有因,言之有物。读了这书,我们才突然明白,只有懂生活,才能懂得教育。教育的目的,也不再是将孩子培养成一种工具,一种利器,而是让他们更好的生活。也许,我们这些勤劳的家长正以爱之名对孩子们的幸福感进行着精心策划,而事实上却又是将其埋葬于日夜的奔忙中,并且以牺牲自己的生活为代价。

  在《母爱的界限》读书会上,北京四中老师刘葵的话很轻柔,很美丽。她说:“如果孩子的小脚没有踏到过满地落蕊,怎么能理解郁达夫《故都的秋》里北方的美好景致呢?”的确,作者是样写的:“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教育如脚踩落蕊,虽寂静,不平静,有清醒的思路,坚实的行动为支撑,我们才不会在滚滚红尘中迷失,不知所终。正如今早的晴天,虽于北京不常见,确总有风过清爽的片刻令人警醒。这正是零露的新书《母爱的界限》所给予我的,对于学习的盲目跟风的反省,对于情怀情趣的回归,对于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一种启迪。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新新向荣

    专题分为居住生活、教育发展、绿色生态、社保医疗、民生消费、前沿科技、交通出行、工作职场八个方面,全面梳理2017民生领域的新政策、新变化、新风尚。 【详细】

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详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