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读书频道网友原创-正文
炊烟是乡村的眼睛
彭忠富
//www.workercn.cn 2015-02-09 08:33:16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儿时住在乡村,每年秋天会收获大量的秸秆、谷草、小麦秆、花生藤等,枝枝蔓蔓的,晒干以后,每家都会堆满整个柴草屋。这些柴草,就是农家一年的燃料,煮饭烧水煮猪食,都离不开它们。母亲得闲时,就端条凳子坐在柴草屋里,把那些干透的秸秆和藤蔓,扭缠成一个个草疙瘩,打捆后储藏起来。那些草疙瘩陆陆续续地投进了熊熊燃烧的灶膛里,化成了屋顶上的缕缕炊烟,氤氲了我的整个童年时光。

  我喜欢看炊烟在农家的屋顶上飘飘渺渺。一匹匹,一团团,一股股,一卷卷,一垛垛的炊烟摇曳着,舞蹈着,渐渐地弥散在周围的原野。有一份空灵,有一种希翼,似乎自己也能融化为其中的一缕炊烟,借着和风的力量,飞向遥远的天际。每天晨曦微露或是夜幕降临前,如果你在乡村里转一圈,你定会惊讶于炊烟们的那份美丽。那是一种质朴的美丽,一种温馨的场景。缕缕炊烟,让你觉得脚下的土地是那样的踏实亲切,生活是那样具有烟火味。

  炊烟是乡村的眼睛,只有走进炊烟笼罩下的村庄,你才会感受到乡土中国的真正魅力。每一缕炊烟的下面,都对应着一个烟囱、一个灶台和一座农家小院。而灶台的旁边,照例有一位系着围裙的母亲,正在灶台边忙碌着,操持着家人一日三餐的味道。灶膛里的柴火烧得旺旺的,映红了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蛋。母亲会从烧好的美食里挑出一块来塞给他:“拿去吃吧,小心别烫着了!”这就是我儿时的乡村生活,遍地炊烟的乡村给了我温暖而甜蜜的记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美食,回锅肉、锅毯子、炒玉米甚至灶膛里的烤红薯。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从小就养成的,而这也正是我们怀念炊烟的理由。

  美食旅游专栏作家巴陵,从小在湖南新化乡村生活,一直关注乡土饮食。他成年后生活在长沙,因为工作缘故经常在外行走,尝遍各地名肴、小吃及特色饮食。纵观古今中外,有无数的饕餮者,也有数不尽的品食者,但真正称得上美食家和品食家的人却极其稀少。在行走的美食路上,巴陵肆意地寻找旅途的美食,把旅行当作美食探秘的线路,挖掘出了隐藏在当地民居深处的人文素养以及美食的存在意义。

  巴陵在美食方面著述颇丰,先后有《吃遍大中国》等十来本著作问世。在近期出版的《遍地炊烟》一书中,巴陵给我们分享了其在甘肃、贵州、四川、湖南等地觅食的经历。本书收录了近30篇文章,有酒有茶,有鱼有肉;有闻名全国的夫妻肺片、灯影牛肉等名菜,也有来自乡间的荸荠、马铃薯等寻常食材。巴陵每到一地,总是跟当地的餐馆老板、美食家们打成一片,了解了许多从不外传的美食秘笈,而这都增加了文章的信息量和可读性。

  是游记,也是美食记忆,更是当地风土人情的忠实记录。在乡村,炊烟已然寥寥,更别说钢筋丛林般的城市。巴陵以他特有的方式,勾起了我们尘封在脑海深处的童年时光,给我们展示了乡土中国无处不在的美食魅力,更让我们找到了怀旧的借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新新向荣

    专题分为居住生活、教育发展、绿色生态、社保医疗、民生消费、前沿科技、交通出行、工作职场八个方面,全面梳理2017民生领域的新政策、新变化、新风尚。 【详细】

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详细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