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读书频道网友原创-正文
何处是家园
欧阳
//www.workercn.cn 2015-02-09 07:43:5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一年一度的回家潮涌,经过几十年的不断重复,终于在无意识的对视中,那些依时节移动的人将自己变成了无翼的候鸟,定时却又无序地刻画出独特的巨幅风景。

  一日晴空一日雾霾,又逢迁徙季节的“候鸟”们又来到了再次来回折腾自己的日子,回家,还是不回家?去了,是不是还要再回来?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心思,人们心中都装着回家的热望,尽管回家的路途艰辛,或许还漫长。

  在出门打工、异地工作的人心中,回家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守望,不知不觉之间,他们中的很多人麻木地习惯了候鸟一样的迁徙。不需要问为什么要回家,那是一种安心:不管是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和孝敬,还是用怜爱的双手触摸孩子的面庞,或者是打拼奔波一年之后,回到恬静的港湾,修养倦怠的身心,抑或是回到养育自己的山林、谷地,呼吸脑海中难以忘记的清新空气。

  安心即是归处,这是固化千年的精神慰藉,然而我们再也找不到旧文化“告老还乡”的祈望了。边陲、乡野的小民或许在城市发迹,却更热衷于大都会的发达,再不会念叨更好建设家乡的梦呓,尽管“荣归故里”还不时显现,遗憾的是,蜻蜓点水改变不了家乡的“贫瘠”。传统在欲望之下早已被扭曲了,更多从乡土进入城市的人,心怀的也是欲望,如果可以,父母进城,故土还是家乡吗?离家远航的人们,谁会去想?当人们以为涌进城市就可以更好地生活,当人们相信城市可以满足精神层面的梦想,这种时候,家在何处也许早就变成了碎片,散落在走过的荒郊野地。

  城市物化的生活享受,并不容易如愿,除去看得见的繁华和用油漆精细化妆的外表,你难逃雾霾、激素和毒药的滋养,如果是精神文化的诉求,似乎就不该离开家乡,而应该留在故土,使之青翠、蔚蓝,让生活的时光更美好。现实是,一些人荒芜了乡村,进城了,一些人留下被他们污染的遗迹,出海了, 曾经的乡愁在现实里成了小人物的叹息,作为故乡的家或许早就没有了踪迹。

  没有人喜欢漂泊,没有人愿意年复一年拥挤在回家的路上,然而,为什么要一直拥挤在路上,没有人去想。不错,有人喜欢国际化的都市建设,因为看起来他们以为自己是这个结果的利益获得者,想不到大多数比肩继踵潮涌着“回家”的人也无动于衷,结果助推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强化了城乡之间向两极的远离。是离是弃,对故土,是留是走,对城市,恐怕已经没有“家”什么关系了。

  曾经,家是房舍,是伴随生长的溪水和土地,曾经,家是人伦,是亲人相聚的立足之地,回家的人们还想着家人、家族以及乡亲、故人的节日融融,然而,如果有宅邸,城市就是欢愉的乐园,如果有理想,乡村也是留驻的园地。那座山、那片土地实际上已经慢慢地淡化出关涉愁绪的记忆。

  荣归故里至多是回家的插曲,居无定所才是回家的理由。对那些年复一年在路途上迁徙的无翼候鸟们,是热爱置身的丛林,还是想往生长的土地?如果没有亲人的分离,比如远方父母的等待,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腐蚀,比如春节刻下的痕迹,“候鸟”还会迁徙吗?

  实际上,如果没有地域、城市、乡村之间巨大的人文环境差异,比如医院、学校,或者还有经济畸形发展下的工作环境,亲人们还会相互远离吗?在不同的城市成就自己的梦想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数以亿计的人潮涌动并不是良性的标记。

  回家是强烈的愿望,还是充满疲惫的无奈遭遇?何处才是家园啊!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新新向荣

    专题分为居住生活、教育发展、绿色生态、社保医疗、民生消费、前沿科技、交通出行、工作职场八个方面,全面梳理2017民生领域的新政策、新变化、新风尚。 【详细】

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详细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